一、蒲城红色资源基本情况
(一)红色资源基本概况。
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蒲城县以东25公里处,永丰镇西北洛河东岸。陵园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纪念馆、纪念碑等。陵园修建于1958年,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中共陕西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蒲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被蒲城县人民武装部命名为“陕西省军区百校助学、百村帮扶、百馆共建联系单位”,被蒲城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被蒲城县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陵园内设有永丰革命烈士纪念馆,它是集声光电、图片、文字、实物为一体的多媒体纪念馆。馆内主要分为演播厅和展示厅,里面有实物和图片数百件,成为永丰烈士陵园一个新亮点,为社会各界人士缅怀先烈、学习革命精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受到了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二)红色资源历史沿革、精神脉络
永丰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和王震将军亲自领导和指挥下的一次战役,是冬季攻势中的重大步骤。彻底粉碎了胡宗南的所谓“机动防御”、“新战术”,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巩固了澄城、合阳、白水等解放区,获得了解放战争的重大胜利。永丰战役的告捷,显示了我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威力,体现了军民团结战斗的鱼水关系。
永丰战役的胜利,还与广大蒲城人民群众对解放军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援分不开。永丰战役前夕,马湖地下党发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为解放军筹集军粮130余万斤。战役打响后,马湖游击队、孙镇游击队的150多名队员组成13支向导队,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带路,与战士们携手冲锋,保障了外围歼敌任务的顺利完成。总攻打响后,当地支前民工竖云梯,抬担架,运送伤病员。战役结束后,蒲城县委又为部队筹集军粮200余万斤,保证部队冬季整训所需。待解放大军西进时,又动员组织300多辆大车随军行动,运送物资,一直跟随到兰州解放才返回蒲城。
永丰革命烈士陵园除安葬着永丰战役牺牲的烈士外,在陵园东西两侧还安葬有许多不同时期牺牲的烈士。2014年,我县将各乡镇零散的烈士墓集中迁移到这里,共迁烈士176名。他们当中既有抗日战争牺牲的老红军郝炳炎、抗美援朝牺牲的梁金胜、中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王选民,还有改革开放后在安康抗洪抢险中牺牲的任民虎、抢救落水战士牺牲的周红牛等。
(三)红色资源开发建设及运用现状
1948年,永丰战役结束后,许多烈士的遗骸都零散掩埋在洛河四周的沟壑内,只用砖块或木板刻上烈士的姓名、籍贯、职务,竖在墓堆前;1958年,为了纪念在永丰战役中牺牲的死难烈士,蒲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谋划修建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将散落在洛河岸边的烈士遗骸集中安置;1958年10月8日永丰战役革命烈士纪念亭竣工;1981年3月16日,永丰战役革命烈士纪念馆改造落成竣工;1988年8月10日,永丰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新建竣工;1998年10月6日,永丰战役革命烈士纪念馆新馆建成竣工;2009年6月20日,新建永丰战役雕塑群和陵园大门,硬化了纪念广场;2017年3月,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又进行了新一轮整修,共筹集资金300多万元,新建门楼、拓宽园外道路、绿化陵园、改造墓区、新建英烈墙等,陵园面貌焕然一新。
每逢“清明节”、“七一”、“八一”期间,驻地部队、县委县政府以及各部门前来陵园瞻仰英魂,重温入党誓词,传承革命精神,增强党性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作风。烈士陵园坚持以“褒扬先烈、启迪后人”为办园宗旨,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以及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每年来永丰烈士革命陵园参观人数达12万人次之多,今年已有70多家单位来陵园开展纪念活动。
二、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特色做法
我县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过程中:一是深挖有关革命传统和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策划组织“踏历史足迹、瞻革命先烈”、“听革命故事、诵先烈诗书”等寓教于乐、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通过经典情景再现,使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寓教于乐。二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对青少年、团员、党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三是每年“七一”期间,县委组织部和县直机关工委统一组织纳新党员赴烈士陵园集体宣誓,让纳新党员接受党性教育,提供党员的党性修养。四是各基层党组织依托永丰革命烈士陵园注重开展“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引导全县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目前运用红色资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是红色资源开发缺乏参与性与吸引力。目前,蒲城红色教育资源开发项目缺乏深度,红色资源类型比较单一, 展厅展示方式缺乏,缺乏参与体验,通过参观留下的心理感受不够深刻,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二是红色资源价值的深入挖掘尚待加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宣传,红色资源只是形式上的保存与保护,要想使这些红色资源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对红色旅游景点的打造添加时代的内涵,对红色文化内涵进行更加深人的挖掘,红色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三是红色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红色资源的管理模式具有政府导向性,其强烈的政治教育性,以及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使红色资源的管理运行和当前形势不相符,其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运用红色资源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意见建议
一是深入开展红色资源摸底。建议成立专题调研组对区域内红色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濒临毁坏的重要建筑、遗址,建议重点加以保护和修缮。对红色革命遗址,建议在原址设立标识,搜集重要历史资料保存到档案馆,做到红色资源情况请、底子明。
二是加强红色资源党史研究。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和地方党史,收集编撰红色资源党性教育教材,编印红色革命历史丛书,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通过系统研究,深挖和发掘红色资源党性教育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为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
三是积极建设党性教育基地。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搭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践平台。加大经费投入,对革命烈士陵园等进行改造升级,加强和规范党性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