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走进有中国“酥梨之乡”之称、“将相故里”美誉的蒲城县。省市媒体记者一起听取蒲城县脱贫攻坚工作通报,现场就有关脱贫问题进行提问,并实地走访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三变’改革+贫困户”产业致富模式。
发布会上,蒲城县县长张毅锋就该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向现场媒体记者作通报。蒲城自秦设重泉县,西魏改蒲城,唐更名奉先,宋复名蒲城至今。全县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辖15镇2个街道,275个行政村、14个社区,总人口80万,乡村人口49.5万。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贫困村119个,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5166户53766人,2016年底脱贫退出54个贫困村7486户28243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绩效考评优秀县。全省市际间交叉检查二季度排名48,全市第4;三季度全省排名65,全市第3,计划2018年脱贫“摘帽”。
“党支部+”引领贫困户走向致富路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蒲城以党建为龙头,着力以党建凝心聚力,以党建选才集才,充分发挥党建担当精神,确保按要求完成抓党建促脱贫任务。今年以来,蒲城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整体工作,创新实施的“党支部+”产业致富模式,探索推行的健康扶贫“六个一服务”和“五重保障”模式,聚焦反馈问题和“四率一度”提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一项一项抓细抓实,一条一条整改到位,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支部+”模式是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产业示范点。全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投用,把过去的“拨款”改为“投资”,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村产业点,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投资本金由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持有,收益归全体村民共享。收益后,首先保证贫困群众分红,剩余部分留给村集体,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用于扩大产业再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推动“输血”与“造血”同步。
截至目前,在全县建设了269个“党支部+”产业脱贫示范点,每村的投资不少于30万元。已为“自主发展产业”模式拨付扶持资金2453万元,“党支部+”模式产业示范点拨付扶持资金7000多万元。
“三变”改革工作增强发展后劲
结合蒲城实际,依托“村党支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等产业模式,以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为载体,盘活工矿企业废弃场地、荒山、荒沟、荒坡等资源,带动群众发展酥梨、花椒、金银花、奶山羊等种养殖产业,达到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群众动态脱贫增收有保障、建强基层组织等“多赢”效果。目前已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完成“三变改革”顶层设计,3个试点村先行推进,32个示范村后续跟进,“三变改革”全面铺开。
县农经站给孙镇东陈村、尧山镇闫家村和苏坊镇党定村3个县级首批试点村发放了《股权证》,首批三家试点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确定了32个村作为第二批重点推进“三变”改革试点村,目前正在有序推进。计划年前启动剩下所有村的“三变”改革工作。组织召开了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改革工作推进会和培训会,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关注“三变”、人人热议“三变”、人人参与“三变”、人人推动“三变”的良好氛围。
光伏产业园扶持模式有益补充
在2016年实施的177户贫困户分散式光伏项目基础上,按照“村委会承贷、县财政金财公司担保。镇三资办监管、贫困户分红、镇政府负债还贷”的杖式、贷款2亿元在每镇选定的空闲地建设1-2个集中式光伏项目扶贫基地,作为镇村认贫产业的有益补充,对贫困户帮扶实行动态管理,每户每年分红3000元。贫困户脱贫退出后、光伏项目收益在偿还前期贷款基础上,剩余收益归集休所有,以增强镇村统筹推进贫困群众增收的能力。目前,全县规划建设的总容量2. 7万千瓦22个集中式光伏项目扶贫荃地,已经全部建成并网发电,共带动群众5400户,每户每季皮分红750元,第一次分红已经结束,全县各镇每年共形成50万元左右的集休积累。
2018年,蒲城县计划将传统名优产业蒲城酥梨、西甜瓜及新形成的奶山羊、金银花、香菇等拳头品牌产品融合发展,加大同涉农小微企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姻”,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发挥供销联社三农物资镇配送作用,实现节约成本,提质增效。努力使“党支部+”产业成为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在脱贫攻坚战场发挥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