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三区、四化”发展战略,加快园区、城区、景区建设发展,着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轨道上呈现出持续平稳、结构向优的态势。
工业:转型进行时
虽然正值隆冬,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总投资180亿元年产180万吨甲醇70万吨的聚烯烃项目却激战正酣,厂区内高塔林立、管线纵横,各种车辆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到处一片繁忙景象。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于11月份进入试生产阶段。正式投产后,年均销售收入将达63亿元,净利润15亿元,年均税收贡献11.5亿元,渭北煤化工业园将作为陕西东部最大化工园区引人瞩目。
工业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面对今年宏观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蒲城与周边县区面临同样的发展形势,既有关天经济区、陕西东大门建设等政策机遇,又面临经济下行带来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加快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蒲城县给出的答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转型之路,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县委、县政府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决定》,把园区建设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修编完善了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场优化产业结构 “革命”就此悄然展开。
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支持尧柏、蒲电、蒲白矿业等大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实施煤矿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项目,按照建材产业发展规划,提档升级石灰石产业水平。建立动态关闭退出机制,落实转产扶持政策,加快烟花爆竹行业整合提升和转产扶持。另一方面紧抓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以清洁能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增长。万德科技、海泰新材料、大美化工、海德重车车桥零部件、延长石油压裂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环保低碳类项目在园区建成投产。光宇LED、华捷纳米材料、瑞鹰新材料等项目进展顺利或即将开工。同时,蒲城注重引导工业园区和煤化工业园突出产业特色、错位发展,两园区联动协同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培育,为蒲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蒲城经济将在产业转型中浴火重生。
文化旅游产业:蓄势待发
蒲城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千古功臣、爱国将领杨虎城,当代屈原、清朝明相王鼎故里,厚重的历史积淀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资源,境内桥、泰、景、光、惠等五座唐帝王陵墓气势恢宏,石刻精美绝伦。龙首黑峡谷景区美景如画。清代考院、六龙壁和唐宋双塔古色古香。其中,唐桥陵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兴盛时期的遗存代表,被誉为“中国最恢弘十大帝王陵墓之一”和“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但一直处于“待字闺中”的窘境。如何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上做足文章。县委、县政府紧抓汉唐帝陵文化旅游和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发展机遇,审时度势提出以景区建设为载体,提升旅游基础和产业发展水平。
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编制完成《唐桥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唐泰陵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槐院巷、药王庙巷、达仁巷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了桥陵景区、泰陵神道保护工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等核心景区建设;惠陵博物馆建设、高力士墓墓道保护及五陵路沿线45公里景观林带等工程完工;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和巴厘岛温泉已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王鼎纪念馆、清代考院博物馆陈设布展已完成并对游客开放;总投资3.3亿元的“重泉水乡古城”民俗饮食文化园和“盛鑫温泉”水上度假项目落地建设;与华山旅游集团公司签订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招引资金6.5亿元。华旅集团将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双方合力打造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品牌。
2014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亿元。全县旅游大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后发优势也在逐步凸显。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
城镇化是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选择和重要动力。如何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充分论证、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坚持以城区建设发展为重点,以区域重点镇建设为支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支撑,强化产业支撑,提升管理水平,聚集吸引人口,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场城市扩容提质战役就此全面打响。
一方面加快城镇统筹发展。在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力的前提下,审议实施重大项目规划27项,南部产业集中区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蒲城东站站前广场启动实施,五原路、青年北路、东城大道一标段建成通车;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提升,新增城市绿地8万平方米,美化亮化背街小巷126条,建成高标准公厕23所,城区集中供热主支管网全线贯通。城南新区道路网络基本形成,新区学校、医院开工建设。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重点,统筹推进五城联创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城市品位。孙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完成投资1.88亿元,镇区基础设施全面完成。罕井镇、陈庄镇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镇,已启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另一方面加快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4年,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476人,年内转移户籍人口2.7万人。2010年-2014年,累计已有10.15万人进城落户。同时,全面落实进城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整体转移的农村居民参保率已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