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工信局干部郭鹏程为我们郭齐村协调解决了25万元的1.2公里村道路硬化,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村书记齐新友高兴地说道。“妇联干部孙晓燕为村上学校解决了4万元的桌椅板凳等学习办公用品,改善了村学校的学习硬件环境,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桑楼村书记周兴味兴奋地谈论……好事实事连连办。蒲城县1699名干部“回原籍、访民情、解民困、促发展”活动启动以来,该县千名干部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带着回乡为民办实事的深切热情,聆听群众的呼声,践行化民怨解民困的宗旨意识,在走亲访友中收集到了村情民意,在为民办实事的行动中涤荡了“官气”,沾上了“土气”,接上了“地气”,弘扬了“正气”。干部回原籍开展路线教育成为了蒲城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蒲城县回原籍干部按照“六必访、八必知”的要求,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深入到村头、走山头、下地头、拿锄头,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吃一锅饭,认真开展走访调研工作,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为民送去了政策、信息、技术和项目。他们争做查找问题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扶贫帮困的“服务员”、维护稳定的“调解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更是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好党员”。
奉献爱心,成为干部回家回报乡亲的首选。在永丰镇坊坡村,回原籍干部陈宏光、陈银芳、梁文龙、陈鹏涛四人给村上16户困难户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每个贫困户同时也收到了500元的慰问金;移民局干部党晓红为南店村衬砌农田灌溉渠道600多米;陈庄镇干部韦武红为永平村衬砌渠道2100米;农机局干部郑俊生为中山村8组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粮食局干部许进录为白杨村协调修路资金8万元;农业局干部南江华为庆兴村协调到位篮球场地建设资金5万元……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一笔笔暖人心扉的民生资金,一条条滋润万物的水渠,一声声“大爷、大妈”暖人心窝的亲切话语,让干群关系实现了零距离对接,乡情友情、干群党群就这样在干部和他的乡亲们中间传递,心与心的距离就这样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发挥专长,让责任在搞好服务中具体体现。县科协副主席王波看到村上新引进的金银花种植业,不失时机地为乡亲开展科普知识培训;移民局常小燕穿梭于田间地头,邀请专家为焦庄村的乡亲进行核桃作物技术培训;县医院万福印、孔令武“再忙也要让乡亲们接受精心的治疗”,他俩组织20名医务人员,在村卫生所为老年人及儿童开展免费义诊活动;龙池镇党委书记让自己村子和龙池镇“结亲”,他要让家乡的新兴产业嫁接上龙池镇的西甜瓜产业技术优势。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办一件实事,分担一份责任。工会主席黄宏民,在得知村上为400亩的闲置土地而发愁时,耐心的做父辈的工作,因势利导开导同龄人,在较短时间完成了村上土地流转。县电视台张红旗加班加点撰写了村上的产业发展规划,水产工作站副站长张英旗完成了村上水利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县供销联社权兴锁针对村上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村子里请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赵春平博士和张宗勤博士,分别就奶牛养殖和大棚葡萄栽培方面的技术,进行现场培训讲解。
公示电话,公开承诺,干部们开始自觉担当。“有事请找我”,富王村7名回原籍干部,回村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公布在村上,并叮嘱乡亲有事只管来找。据悉,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县回原籍干部普遍自加压力,公开承诺了自己要给村上办的实事。他们在走亲访邻中寻找影响干群党群关系的“隔离带”,在调研谝闲传中梳理出了制约村上发展的问题,在常回家看看中联系服务群众,在为民办实事的行动中回应着群众的呼声。用回原籍干部王朝元的话来讲,承诺让回原籍干部肩膀不再轻松,因为身后是乡亲们的殷切目光啊!
到群众中去。蒲城县1600多名干部利用节假日回原籍,访民情,解民困,促发展,推动着该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回原籍干部走访亲友4588人,约谈村干部2086人,贫困户841人,信访人189人,致富能手462人,老党员765人,征集到围绕干部“四风”整治,百姓关注的民生、医疗、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等热点难点问题10大类120多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0多件。